尹学洪,多媒体光盘,年鉴光盘,地方志光盘,志书光盘,光盘导航,志鉴光盘制作

盐城《建湖县志》(1986~2008)

作者:江苏锐德 2010/8/21 21:51:06 人气:

后  记

  根据省、市地方志二轮修志编纂部署,《建湖县志(1986~2008)》编纂工作于2005年开始筹备,2006年起草编写大纲,上限1986年,下限原定2005年,后延伸至2008年。2007年3月发动部门、单位供稿。全体编纂人员恪尽职守,辛勤耕耘,八拟纲目,六易其稿,于2009年建国60周年前夕定稿付梓。
 
  《建湖县志(1986~2008)》编纂筹备阶段,县志办参照首部《建湖县志》篇目设置模式,沿用篇章结构草拟了编纂纲目,包括大事记在内共设36篇259章。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后,122个有供稿任务单位,立即组建修志班子,落实编写人员,按照县会统一部署和续志篇目要求,征集入志材料,积极组织撰稿。在敲定编纂大纲的基础上,县志办全体人员和聘请的5名老干部全身心投入编纂工作。为提高效能,坚持科学运筹,开门办史,实行与有供稿任务单位同步运作,协助各部门积极作好资料挖掘、整理与报送工作。资料征集初步完成后,编辑人员迅速按分工开始紧张的分纂工作,至2008年10月形成近200万字的草稿,接着又进行压缩、修改,于2009年1月初形成170万字的初稿,至2月底一审结束。
 
  这部县志原计划时间跨度为20年,文稿内容截止2005年。由于志书初稿形成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县委、县政府考虑,为充分展示建湖改革开放30年的丰硕成果,完整记录23年的发展历程,决定将编纂下限延伸到2008年,出书时间仍确定在建国60周年前夕。鉴于编纂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县委、县政府于2009年3月决定,从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和县委宣传部、农工办、县发改委、教育局、统计局等部门抽调文秘等得力人员充实力量,使编审人员由原20人增加到30余人,并周密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担责任。在实际运作中,为适应新的编纂要求,决定重新编拟纲目。结合建湖实际,反复会商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分类记述方法,以类设卷,卷下设章、节、目,全志共设9卷(内含51章283节10则专记)。第一卷《区域 环境 人口》,撮要介绍建湖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和人口等总体情况,特别是新的区位优势和各镇区的建制调整以及县境资源、环境质量及人口变化等内容,展现建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第二卷《基础设施》,以较大篇幅记述全县围绕推进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三卷《改革开放》,展现时代特色,记录建湖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从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转换的实景与过程;第四卷《经济》,历述23年间建湖工业、农业、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等各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第五卷《政治》,记载建湖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政治机构与社会团体的演绎发展情况,记述各个时期的重大决策及主要工作;第六卷《文化建设》,以大文化视野展示建湖建设文化强县及不断增强的文化软实力;第七卷《社会民生》,记载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八卷《人物》,收录近23年来全县先进模范人物与知名杰出人士;第九卷《镇区》,反映各镇和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与特色。九卷专志外,志首安排凡例、总述和大事记。凡例既述通例,更注重体现本志特点;总述和大事记,从横、纵两个方面浓缩介绍1986~2008年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貌;卷末附录安排有三方面内容:一是著述选录,录有县内人士和建湖籍在外人士的有关著作,彰显建湖的文化传承与成果;二是前志校补及勘误,以今人之所知、所有、所研等,补前志之遗;三是转录前志概述和大事记,以体现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搞好志书编纂大纲调整、敲定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志稿编纂相关内容特别是编写下限后延3年资料的补充工作。县委、县政府于3月13日专门召开资料征集动员会,各部门积极完成资料整理、报送任务,全体编纂人员根据新的纲目重新进行分纂,大家坚持质量至上、提高时效的原则,加班加点撰稿、审稿、改稿。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于5月初,形成志书征求意见稿,分送县领导和下发各镇、各部门,分层次召开100多场评审(座谈)会,收集意见4000余条,并及时研究吸纳和修改,至5月中旬,形成修改稿,至月底内审结束。为保证各方意见尽快反馈,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专项督查,不但提高了各方审稿质量,且大大缩短了运转周期。根据内审所提意见,再易其稿,于6月上旬形成评审稿。在此过程中,为保证体例规范统一,语体文风一致,实行主审“一笔统览”负责制,对志稿中冗赘重复的坚决删削,不合规范的坚决修正,交叉错位的予以理顺,并反馈供稿单位和统计部门做好全面校核工作。7月底评审会在建湖召开。著名史学家、杂文家王春瑜先生欣然应邀参加评审。省、市专家、领导以及县内行家对评审稿进行集中评审。参评专家在充分肯定建湖二轮修志所做工作,认定评审稿基本符合合格志书总体要求的同时,按照编写精品良志要求,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指导要求。评审会结束后,县志编纂办公室在认真梳理评审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纂人员对全志篇目结构进行再完善、再优化,对志稿内容进行再调整、再斟酌,对行文规范和语言文字进行再打磨、再锤炼。同时,将图照和志首及附录的有关内容编入志稿相关部分。并从县教育系统挑选21名中学语文教师对志书再作校对。至8月15日形成验收稿报市验收。市志办经认真审阅、研究,于8月24日作出了“志稿合格”的批复。县志编纂办公室根据市验收意见,对志稿作了最后完善。8月27日,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县政府批复同意出版。

  这部县志的编纂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圆满完成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所在。组织上加强。县委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强调集全县之力,打造精品良志,展现新时期建湖风貌;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牵头协调。县政协一位副主席受命坐镇负责,从谋篇布局到纂稿、审稿,全程参与。县委组织部抓人员调度,县委办、县政府办负责工作交办、督查,各镇、各部门明确由分管负责人主抓。特别是被抽调人员的单位克服自身人手紧张的困难,全力支持文秘人员倾心修志,非常关键。舆论上造势。编纂开始,召开动员会,作部署,提要求;编纂期间,召开4次推进会,造氛围,加力度。编务上保证。县政府办、县财政局从后勤保障上提供支持与便利,做到领导、机构、队伍、经费、服务“五到位”。在县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对志书编纂给予了热忱关心与支持。据统计,全县直接参与资料收集和稿件编纂人员达300余人。全体编纂人员通力合作,夜以继日,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圆满完成续志编纂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值得一书。

  这部县志能够较快成书付梓,与省、市方志办的悉心关怀、指导密不可分。省志办领导和专家对建湖修志工作竭诚关心、指点。市志办领导、专家多次到建湖作编纂业务辅导,指导纲目编写,悉心审阅修改整部志稿。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修县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承接此任务后,全体编纂人员虽尽心竭力,毕竟水平有限,志书中缺失错漏难免,敬祈领导、专家和广大读者赐教。
 
  建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9月

 

上一篇:南京《六合年鉴》(2009)
下一篇:《南京年鉴》(2009)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