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0年6月12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在南京栖霞古寺毗卢宝殿前广场隆重举行,一时间,佛舍利成了最为热议的话题,而参加典礼的社会各界人士和男女信众,在礼赞佛顶骨舍利那七彩斑斓和万般神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或者把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栖霞山舍利塔。 栖霞山舍利塔,顾名思义,一定与佛舍利有关。据隋著作郎王劭《舍利感应记》载:隋文帝杨坚“昔在潜龙(未登基为帝),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施主)好心,故留与供养’。沙门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后,皇帝(杨坚)与沙门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多或少,并不能定。昙迁曰:‘曾闻婆罗门说,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于是始作七宝箱以置之。”杨坚还于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日颁诏:“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分道送舍利,先往蒋州(南京)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而“蒋州栖霞寺起塔,邻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宝盖幡花映满,寺众悉执花香出迎,及舍利至,如所梦焉”,种种奇异,不一而足。清陈毅《摄山志》更直陈其事:“隋文帝时诏送舍利天下,凡八十三州,分造石塔,蒋州栖霞寺其一也。”可见,栖霞山舍利塔就是专门用来安奉佛舍利的,只不过,由于佛舍利至今仍安卧塔下地宫中,我们尚不能一睹其真容。 那么,什么是舍利?它是怎样形成的?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圣之物,引得信众如此去尊崇顶礼? 舍利又称社利罗、室利罗,为梵文音译,义为身骨、灵骨。《魏书·释老志》载:“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秘藏记》曰:“天竺(印度)呼米为舍利,佛舍利似米粒,是故称舍利。”一般人认为,佛舍利就是佛陀的遗骨,其实不然,佛舍利分狭义、广义两种。狭义舍利专指佛陀火化后的遗骨,如西安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和南京长干寺的佛顶骨舍利。广义舍利则泛指佛陀的生前物、遗体、遗骨、遗物、影代物,如佛钵、佛发、佛爪、佛影迹及其他高僧圆寂后的不坏肉身和遗骨等等,还包括佛的说法——佛经。 佛舍利如此神奇,它的孕育也一定不同寻常。它不是生理上的关系,更不是服用任何药品可以使其长成,而需要累世修持、长期坚持精神锻炼、积聚各种功德,才会有这种结晶,绝不是任意造作可得。正如《金光明经》所云:“舍利者,乃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就像世间的珠宝,之所以光彩夺目,必然是历经千万年的高压、高温所生成之结晶一样。来得如此不易,这就难怪广大信众视舍利为圣物而虔心崇拜了。 在佛教历史上,舍利崇拜热潮确实出现过多次,最著名的事件有“八王分舍利”: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外树林中涅槃时天动地摇,星辰陨落,草木同泣,弟子们按佛陀的嘱咐准备丧礼,抬着遗体往城南火化,这消息传出后有七个国家火速前来要求分佛舍利,在遭到拒绝后,七国不惜各遣重兵欲夺舍利,而拘尸城中也严整军卒,准备与诸国交战,幸好有一香姓婆罗门长者,劝诫双方:你们如此珍视佛舍利,却又因争毕生教导和平慈悲的佛陀遗骨而举兵,岂不有违佛陀之教诲?最后八国接受长者的建议将舍利分为八份,各自建塔恭奉。(《释迦塔辽金佛教与舍利文化》) 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两次全国性的舍利崇拜高潮,第一次是隋文帝登基后,效法印度阿育王一夜之间在全国修造84000座舍利塔的故事,于仁寿元年、二年、四年,下诏分送舍利到诸州建塔,达113处(一说111处),东至海州,西至瓜州,北至幽州,南至广州,遍及全国。第二次是唐代以贞观五年(631)为始,每30年开塔一次,太宗、高宗等10朝皇帝共9次开启法门寺地宫,请出佛指舍利供奉,君臣人民,虔诚供养,举国疯狂。而最近这一次,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重光是个特例,佛顶骨舍利瘗藏地下整整1000年后再现人间,千载一时,因缘殊胜,中央电视台4套、9套、新闻频道,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和资讯台同时向全球亿万观众现场直播,盛况空前。另据报载,2012年4月25日至5月4日,佛顶骨舍利又先后到香港、澳门两地接受供奉,短短几天时间瞻礼者就达45万之众。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有人可能会对舍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也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大张旗鼓地予以报道,是不是在宣传迷信,张扬唯心?恐怕还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由此,不禁让我们记起了一件“文革”往事: 1968年8月,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被誉为“拆下自己的肋骨当火把照亮黑暗”的知名学者顾准遭到监管,大约是被关在“牛棚”里。一天,顾准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监管人员来到他的跟前立即训斥开了:“马克思早就说过,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你怎么能看这样的邪书?!”原来顾准看的是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圣经》。几天之后,顾准又在看书,监管人员连忙走过来,见顾准看的是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脸上露出得意之色,以为自己的“教化”有了效果。此时,顾准则悠然问道:“列宁在书中说‘修正主义者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权’,是什么意思呢?”见对方回答不上来,又继续说,“这个典故正是出自《圣经》。一个人不读《圣经》,就根本读不懂列宁的著作。”(《扬子晚报》2014年6月16日) 这个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无不是相互联系的,无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就不同的政治学说和文化而言,它们之间也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吸纳和兼容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论者,甚而真的是患上“左派”幼稚病了。 舍利崇拜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所推崇的觉己觉人、慈航普渡,怡情养性、坚持熏修,慎终追远、感恩敬贤,罢兵息战、和平共享等等,与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遵从,甚至与我们当下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相融相通的地方。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友分四品”论就是一个实例: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教释迦牟尼:“如何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释迦牟尼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 “哪四品呢?”信徒问。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是谓四品。”释迦牟尼说,“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弃,见富贵附,贫贱则弃,这是花友。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近,无与则慢,这是秤友。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这是山友。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这是地友。” “四种朋友,我们如何选择呢?”信徒再问。 释迦牟尼说:“前二者,攀富贵,弃贫贱,有赠则尊敬,无赠则怠慢,都是嫌贫爱富的酒肉朋友,不能视为知己。后二者,能把欢乐给人,卫护一切众生,恩厚不薄,这才是我们所要交往的朋友。”(《领导文萃》2014年第6期) 按照佛教对舍利的定义,佛陀上述关于识人择友的“说法”,也算是一种广义上的舍利了。难道你能说佛陀的这些话是鸦片?是毒药?是唯心?是迷信?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没有一点教益?! 舍利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和宗教文化的表征,对于引导信众向善、净化人心、提升道德、祥和社会、抵制宗教极端思潮、促进世界和平等,应该说具有其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因应于此,栖霞山旅游开发办公室与南京市栖霞区文化旅游局、南京市栖霞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南京栖霞古寺、南京市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协力编纂了《灵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瞻礼》一书。相信读者朋友们通读这本书之后,再重新去领略舍利塔,心目中呈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是一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秀美,而是一种内在的深邃、平和和宁静了。 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 臧正金 2014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