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数字化等同于信息化 其实,在“数字化”变为热点之前,基于业务流程再造与优化的“信息化”在企业已开展多年,简单讲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把优化后的业务流程进行固化、自动化,并提供业务决策支持,比如传统的ERP、HCM、CRM、SRM 的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实施都是如此。 然而,数字化并不等同于信息化。相比更加注重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与优化的“信息化”,“数字化”对于驱动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则更加有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使业务流程更加客户导向并融入生态体系,海量数据和智能分析能力能够更前瞻性的提供决策支持并直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协同制造、产业互联网等各种新的业务模式也得以实现。 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数字化”。 1.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具体项目 诚然,数字化关乎企业经营战略与商业模式,数字化意味着企业采用数字技术不仅为了提升公司效益,还要转变业务并创造新的商业机会,而不只是优化现有的业务。 真功夫集团,国内知名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2016 年 11 月启动“中央厨房补给舰”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将真功夫集团裂变为“中式快餐产业平台”,即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中央厨房补给舰,基于涵盖原料精选、过程监控、成品检测、三温储运、可追溯体系五个环节在内的食品安全体系,为社会上数以百万级的中小餐饮企业提供原料、加工、配送等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实施中式快餐孵化器战略。这是真功夫集团通过借助数字技术,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创新孵化数字化商业模式,构建社会化产业新生态,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新探索与实践。 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独特的客户体验,打造新的智能化、数字化的产品或服务,重塑企业的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这是一项需要企业倾尽全力的事业,是技术驱动业务变革,业务融合技术创新的长期过程,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变革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期项目或计划,需要企业高层的充分参与,全力推动,需要从战略、文化、组织、人才等多维度着手开展。 2.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新技术 早在 5、6 年前,数字化作为创新概念被一些国际大厂商提出,但当时更多 IT 厂商从营销层面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的应运而生。彼时的数字化最大的魅力在于对新兴 ICT 技术的深度技术解读与领先的技术研发成果呈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字化被视为技术先进的代名词。 然而近两三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猛发展与快速普及,以及在此三大技术基础上催生进化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逐渐走向应用,这些技术以一种“侵入性”的态势在变革着这个时代的商业。数字化频繁地与行业应用进行关联、与商业模式也同时出现,让更多的商业场景成为可能,比如产品、服务、货币的数字化、交易的平台化、金融的泛在化,还有支付结算、票据、合约的电子化等都已成为现实,成为如今司空见惯,具备全新体验的商业场景。 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评论《2016 年全球数字化企业高管和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 80% 受访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关键在于为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创造惊人的新体验和价值,重构组织、流程、文化,重新定义产品与服务,重塑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从而驱动企业经营绩效有效增长。 3.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 IT 职能 明确企业数字化的战略目标及内涵,理清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清晰的结论: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 IT 职能。企业一旦启动数字化转型计划,就要全面启动,重新审视市场竞争环境,重新思考数字化未来的行业格局,找到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的产业竞争地位,然后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数字化战略,从营销、管理、产品及服务等多方位着手行动,逐步实施。 作为 CIO,首先将数字化视为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方式,但也需要像 CMO 一样将数字化视为提高客户参与度、改善用户体验的关键答案,像COO一样将数字化视为重构运营流程、提升经营效益的关键手段,像 CEO 一样将数字化视为重塑商业模式、重构企业核心优势的关键策略。这不仅是对 CIO 的要求,是对企业所有高层管理者的要求,也是对文化建设、组织构建、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方面变革与创新的全面要求。 4.数字化并非终结于实施 企业数字化转型旅程是革命性的,并不是完成一项技术实施或是达成战略性的发展计划,它是一个将所有正确的数字化创新整合到一起,连续消除传统技术,探索新技术并正确投资发展型技术以保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连续统一体。 正在经历数字化颠覆的银行业,从纸质现金和支票系统转变成了智能转账、移动支付这种无所不在的数字化体验,正在进入“无现金时代”,这个过程经历十几年的不断演进;正在经历数字化重塑的制造业,人工正在被机器人逐步替代,规模化生产正在被个性定制、柔性制造逐步取代,单工厂制造模式正在被多组织网络协同制造模式逐步替换,传统制造模式正在被服务型制造模式颠覆,正在进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制造时代,同样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创新与探索。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传统企业重塑的过程,是从管理运营、产品服务、组织人才等多维度不断突破重塑的过程,是一个“从数字化评估到数字化行动,到数字化再评估、数字化再行动”的不断往复,循序渐进的商业进化过程。 ▌误区2:数字化意味着彻底改变业务 数字化成为热点,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快速应用的热潮,伴随着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互联网 +”经济等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崛起的热潮,同样也是因为 BAT、谷歌、亚马逊等国内外 IT、互联网巨头对传统产业的跨界打劫以及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特斯拉、Airbnb 等独角兽企业对传统行业的跨界颠覆加速了传统企业的生存危机,这也让很多人认为:数字化就意味着彻底改变业务,成为一家在线企业,成为一个IT 企业。其实这种看法是对数字化的严重误读。 1.数字化是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创新 现在,谈及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突破的话题,您会发现有上百种定义智能化运营转型的方法。但是实际的问题在于,全数字化业务转型,智能化的运营在当前环境下意味着什么。智能化运营核心是运用技术构建新的业务模式、流程、软件和系统,带来利润更高的收入、更出色的竞争优势以及更高的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创新,变革流程和业务模式,提高员工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设计并满足个性化客户体验。 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实现精确的需求规划、实时库存管理和可靠的订单履行,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和可视性; 打造智能工厂,连接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端点(组织、人、设备、软件等),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多组织网络协同制造、无人工厂、数字孪生、柔性制造、智能排产、智能物流… …,这有助于企业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更精益的运营,更灵活的应对市场变化; 打造共享服务平台,在财务、人力资源管理(HRM)和信息技术(IT)方面实现共享服务,打破不同组织间的“围墙”,实现端到端的价值导向服务,促使公司在更大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能够集中精力于其核心能力,从而为各业务单位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打造平台型组织,借助企业社交协同工具及平台,实现组织由传统层级结构向一个扁平化管理平台转变,实现知识共享,即时沟通,高效协同,构建无边界的学习型组织,打造知识与创新驱动型组织,发挥员工能动性,激活组织创新活力。 2.数字化是对传统营销的革命性颠覆 电子商务高速增长,社交媒体快速普及,中国的零售市场从未如此充满诱惑力,也更充满挑战,创新不断,革命不断。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颠覆了企业传统的营销渠道;盒马鲜生、永辉新物种、猩便利等新零售探索,颠覆了消费者传统的购物体验;微信等社交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电子支付的深入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消费体验和场景… … 面对消费市场的巨大变化,传统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实现面向新零售的转型,推进全渠道营销,开启企业数字化营销转型之旅,这对于占据消费场景、提升销售转化率,改善用户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字营销,即利用智能零售科技,重构人、物、场,实现营销精准化,营销场景化,营销社交化,营销个性化。企业当积极构架企业数字化营销能力,包括:实现以提高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智慧零售、全渠道会员管理与精准营销;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营销新格局,打造智能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IOT、AR/VR/MR等新技术实现“新零售”转型;重塑营销场景,重构用户互动模式,满足个性化消费与体验需求,实现社交化新营销。 3.数字化是对未来商业生态的重新定义 纵观日前快速崛起的独角兽企业,无论以摩拜单车、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创新企业,还是以特斯拉、蔚来汽车为代表新一代智能汽车制造企业,无论是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以找钢网、国药集团赛飞(SAVE)医药物流网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创新型企业,都是借助数字技术驱动企业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代表,他们共性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未来商业范式:数字化商业。 数字化商业时代,企业的经营边界更模糊,社会分工更明确,产业协作更生态,更趋向于社会化,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将创造出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商业流程与模式,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数字化商业生态,以交易场景为核心,业务、金融和 IT 一体化的新商业形态,是业务、信息、知识、数据、技术等基于云平台的多态融合的商业创新。 连接、共享、协同是数字化商业的三大基本特征。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人与组织,消费者与企业,不同企业或组织之间任何信息都将是连接的,而且这种连接是智能的,实时的。同时这种连接是打破组织边界的,是社会化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企业可以实时响应市场的变化与消费者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间的产业链共享与协同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商业策略。 ▌误区3:数字经济其实就是虚拟经济 2016 年年底,一场有关虚拟经济是否冲击了实体经济的争论在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之间火爆展开,将“虚实之争”引向高潮。拉开历史的镜头会发现,从 2003 年中国电商崛起开始,这种明里暗里的论战就一直没有间断,马云和宗庆后、董明珠和雷军、马云和王健林之间的争论甚至赌局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客观地说:电商崛起,共享经济爆发,平台型经济井喷,这些颠覆传统实体经济运营模式,看不到、摸不着的新经济模式大行其道,让很多人看不透、读不懂,甚至把数字经济直接等同于虚拟经济。 1.数字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两回事 过去工业经济跟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很少有交集,而现在开始出现重叠,开始出现传统工业经济被颠覆。以传统工业经济视角来看,他们认为自己受到数字经济,尤其是互联网 + 经济的挑战和冲击,因此更愿意把自己归结为传统经济,而把数字经济归为虚拟经济,这是传统经济从业者的看法。 然而客观来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是对称,但绝不是对立的概念。传统意义上虚拟经济更多是指金融产业,互联网 + 的产出和呈现是数字化的,虚拟无形的,因此也被叫做“虚拟经济”,但这种叫法尤其是和作为实体经济对立概念是不合理的。比如电商虽然通过虚拟平台下单,通过在线支付交易,诸多环节被虚拟化,但其并无法脱离传统商业和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 不管是淘宝、京东,还是美团、饿了么,都是借助互联网价值网络,创新传统商业渠道或交易方式,调用原始的货物运输和商业交易而创造出的新实体经济。未来随着技术的渗透和演进,数字化平台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的饼会做的越来越大,新的实体经济替换旧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必然趋势,更多的传统实体经济将走向数字经济体。” 2.互联网 +,数字经济的方法论 数字技术的渗透和演进,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给行业带来的那种痛彻心扉却又无能为力的剥离感是真实的。 蚂蚁金服,借助互联网,在线为用户提供支付、结算、理财、保险等标准金融服务,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改革;腾讯微信,作为全新社交通讯工具,提供更低成本的文字、语音和视频交流方式,倒逼运营商加速商业创新;滴滴出行的问世,推进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巨大革新… … 在这场轰轰烈烈却悄无声息的“数字化”改造浪潮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像积木一样被一一重新解构、旋转,最后变成了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应用场景。 诚然,这场“数字化颠覆”的技术与商业变革,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科技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不得不重新审视数字科技的颠覆式力量。从本质上讲,互联网 + 的核心价值就是借助网络和人工智能节点,将消费需求和生产等资源细分、量化,并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最终达到以最小资源尽最大可能地满足需求的终极目标。 互联网 +,本身更像是一个方法论,它构筑了一个以撮合供需交易为核心平台,以发现供需、匹配 ( 制造 ) 供需、分发供需、交易供需为关键环节的“新实体经济”全流程生态圈,创造性降低了全流程成本,最终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3.企业数字化,就是要“虚实融合”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所有企业都是数字化企业。在新一轮的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优势在行业产业链中重新定位,转型到更适合的位置上,最终实现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到达彼岸。 未来只会有两种企业:一种是新生代企业,创立伊始就按照数字化模式建立和运行;第二种是数字化转型实现重生的企业。传统企业拥抱数字化“脱实入虚”,新生代企业整合实体经济“脱虚入实”,这是企业数字化演进的必然选择。 所谓“脱实入虚”,是指企业将本身的研发、设计、销售、售后、生产等若干个环节流转出去,立足数字化网络平台定位重点发展核心优势,在产业链生态中重新定位,是对传统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型升级过程,牵涉面非常广,既要尊重传统行业的现实,又要小步快走推动革新。 所谓“脱虚入实”,是指企业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优势,更深度的整合研发、设计、销售、售后、生产等若干个环节的产业链资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创造性降低了全流程成本,构建“虚实融合”的生态圈。 未来随着技术的渗透和演进,数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如今,京东、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等新生代企业的“脱虚入实”已经迈出关键步伐,线上线下的融合非常成功,部分垂直行业线上线下整合也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传统企业“脱实入虚”则谨小慎微,进度缓慢,或许与传统企业数字化变革的复杂程度有关。然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然不多,停止思考着手行动是传统企业的唯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