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从内容生产到加工制作,再到传播保存,以数字技术手段参与出版所有环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出版业态——数字出版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出版业态包括了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技术渗透到了出版的所有环节。中国的传统出版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数字技术也给中国的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从中国出版业看数字化出版的趋势 1、中国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应该说,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迅速发展的过程。 数字出版是以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2000年前后,出版业在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提供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传统出版业则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首先是信息技术公司进入到传统出版的出版领域,向出版业推销技术产品,甚至分享出版资源,进而才使得出版业逐步地也被卷入这场数字化革命的浪潮中来。因此可以说,传统出版业是被技术提供商领进数字出版领域的。但由于数字出版更多还是信息技术提供商一相情愿的事情,与传统出版的互动有限,产业链并不通畅,许多技术提供商因迟迟不能实现赢利而倒闭,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迟缓。 2005—2006年,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度。变化的标志之一就是我国政府开始关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数字出版发展战略,写进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政府强有力的介入,为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2005—2006年,是数字出版概念被出版业内广泛认可的年度。2005年,我国举办了“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06年,举办了“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其中传统出版单位的与会者占与会者总数的90%;2007年,又举办了“第二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参展商数量是第一届的3倍,其中传统出版单位的数量大幅增加,“出版商冷,技术商热”的局面大为改观。 2005—2006年,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提供商已不再孤军奋战,他们上连作者与出版单位,中连运营商,下端则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之中。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版类网站、数字期刊、电子书(e-BOok)、互联网游戏、在线音乐产业、手机出版产业数码印刷产业的发展规模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特别是我国的电子书(e-BOok)市场呈规模增长,由于出版单位的积极参与,截止到2007年,我国的电子书出版数量已达30多万种,这个数据已经超过美国电子书的品种数总合;图书馆也普遍使用了电子书,目前图书馆电子书的用户量已突破了1900家;移动阅读初具规模,2004年,我国电子图书阅读器的销量突破5万台;网络读书开始流行,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非常火爆,已培养了近千万的电子图书读者,为电子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规模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00年时仅为15.9亿元),其中,中国网络广告收入46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5亿元;电子书(e-BOok)收入1.5亿元;网络游戏5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2亿元;在手机出版方面,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达80亿元。 2、中国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特点: (1)信息技术企业是引领出版业数字化的主导力量,并形成了一些科技支撑体系。数字出版产业从内容生产、传播到终端阅读器、显示器等技术设备,始终都是通信、IT公司、数字技术提供商在引领和推动数字出版向前发展。 (2)数字媒体增长迅速,受众群不断扩大,阅读方式正在改变。我国已有30多万种电子书上市,这还未包括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工程;传统期刊中已有80%有了互联网版;此外,互联网游戏、在线音乐、手机读物发展速度惊人;同时,新兴媒体还在不断涌现,如多媒体互动杂志就是近年来开始崛起的数字媒体,再如博客、播客IPTV等,出现时间短但发展迅速。随着数字媒体种类的增多和影响的扩大,数字阅读习惯也在广大中青年逐渐成为时尚或主要的阅读方式。 (3)出版数字化带动了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数字出版不仅没有取代传统纸制出版,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纸质出版的发展。比如,促进了传统纸制出版物检索的规范、降低了传统纸制出版物的排版印刷成本、提高了传统纸制出版的办公自动化、扩大了传统期刊的影响等等。 (4)一大批数字化出版工程正在实施,有些已形成品牌。如已纳入国家计划和正在建立的示范工程:《中华大典》;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数字出版工程:数字化多媒体研发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中华字库建设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国家动漫振兴工程、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国家版权保护技术开发工程及数字化文化传播工程等。除此之外,清华同方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工程、北大方正的阿帕比电子图书工程等,也已形成了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5)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产品,特别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数字化出版物,因其无国界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了我国出版业对外交流的范围。国外一些大型的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都已开始采用中文数字期刊和电子书。 3、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出版业数字化发展新的飞跃: 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数字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传统书报刊出版单位将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出版转型,逐步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创意、分类、存储、挖掘、发布、版权管理及交易等的全流程数字化,在著作权保护的前提下,内容共享将会最大限度的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会日益模糊,并趋于融合,跨媒体出版将成为趋势。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纸技术、数码印刷技术、高清大容量光盘存储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指纹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追踪技术)、手机出版技术(3G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中国出版业全面实现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未来的几年,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将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传统出版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概况 中国出版集团是于2002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国家级大型出版机构。中国出版集团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母公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东方出版中心、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十二家子公司,以及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现代教育出版社、中国图书商报社、中新联公司、中版联公司、中版通公司、中版信公司等70多家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组成。集团拥有各类出版社29家,期刊44家,报纸3种,国内连锁书店和卖场220家,海外连锁书店和办事机构23家。现有员工9800人。 中国出版集团几乎囊括了中国最悠久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拥有中国最大的出版物市场份额,在中国的各个出版集团中获得国家级出版奖励最多,大众出版物销量最大,出版物进出口总量最大,版权交易总量和输出比例最高,拥有最庞大的作者资源和读者群体,拥有最丰厚的出版和文化积累。 中国出版集团以出版物生产和销售为主业,是集各种介质出版物的出版和销售、连锁经营、进出口贸易、版权贸易、印刷复制、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开发、金融融资于一体的,经营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每年出版图书7000多种,出版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000多种;每年从事书刊版权贸易2000多种;每年进出口各类出版物20多万种。 作为中国传统出版业的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具有丰富的、优良的出版资源,这是国内任何出版单位所不具备的条件和优势。但在中国出版业数字化的发展浪潮中,中国出版集团不可避免的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应该说,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和出版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在集团组建之初就成立了信息技术部,负责集团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出版方面的技术工作,并确立了中国出版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集团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努力实现全集团的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商务电子化,保证全集团在信息畅通、准确的基础上,生产有序、服务高效、管理有力、决策科学。 在2002—2007的6年中,集团共计投入了近2亿人民币的资金(19252万元),以加强集团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努力实现全集团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商务电子化。相继完成了“中国出版集团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在全集团建立了一套电子办公系统,极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换效率、建设完成了“集团财务资金管理系统”、启动了“中国出版集团出版业务管理平台”和“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库”项目的建设。指导各成员单位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并已全部实现宽带接入;各单位也建立了自己的公众网网站。目前,多数单位已开展了一些业务系统的建设,基本上有了自己的编、印、发信息系统,有了较完备的财务管理系统。其中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系统”、中华书局的“中华古籍语料库系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多语种翻译数据库系统”等单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对中国出版集团的重点数据库项目做些介绍: 1、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和“工具书在线” 商务印书馆辞书是我国最大的工具书出版单位,已有100年的历史。“辞书语料库”从2002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4期工程,正在建设5期工程。商务印书馆按照品牌、分类、主导的理念,制定了数字出版整体架构,开展了以工具书内容系统(RCM)为代表的一系列语料库整合工程。辞书语料库内容系统由语料库及编纂系统、数据库排版和工具书在线三个部分构成,形成了从语料采集、辞书编纂,到数据排版、存储,再到在线发布、搜索、数字营销的完整的数字出版流程。目前,语料库规模已超过2亿字;数据库排版系统初见成效;语料库的应用平台-“工具书在线”已经发布,影响颇大。 “工具书在线”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权威、专业、高质量的工具书为基础,是一个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工具书的检索。目前已发布《新华写字字典》《新华正音词典》《新华拼写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的网络版,互联网用户可通过读音和字形等多种查询方式,对汉语字词的字形、笔画、结构、读音、例词、拼写规则等进行跨库检索,每个汉字的检索结果,都配有真人发音,并利用flash动画给出汉字的规范笔顺。即将发布的2期工程将更为丰富,各类工具书网络版将达到100种以上。而即将启动的3期工程将提供字典和辞典、类书和政书、目录、索引、年鉴等各类工具书的在线版,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等各领域,数量达1000多种。届时,读者可通过这些数目庞大的在线工具书,查找所需的精准信息。 2、中华书局的“古籍语料库” 中华书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籍出版单位。“古籍语料库”目前已经完成了3期的建设。项目1期完成了系统平台的开发和硬件采购工作;项目2期完成了5千万字古籍语料的加工工作;3期完成了5千万字的古籍语料加工和入库工作,同时,对古籍语料的专家标注做了大量的尝试与研究。目前,中华古籍语料库已累计做好1亿余字的古籍语料,5千万字的语料可以进入到系统当中。语料库项目四期正在继续完成语料加工等基础工作。古籍语料库的成果目前已经应用在中华书局经典古籍的再版制作和“二十四史”的修订中。下一步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逐步完善专家标注体系,构建智能化的知识分析系统。 3、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出版单位,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重点的文化工程,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百科术语数据库”已经有十几年的建设历程。其数据库检索和跨介质出版系统,为出版界提供了利用计算机技术改造编辑流程的示范;在中文辞书编辑自动化方面独具特色的作到了编辑出版一体化,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大型综合性术语数据库领域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科术语数据库的三期工程——跨介质出版系统,已经做到出版资源一次加工,多次利用。正在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即将出版)也是利用该系统进行编辑加工。该数据库现有百科全书条目及各类术语80万条。该数据库的建设在国内和国际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一科研项目获得了1998年度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利用该数据库制作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2 版、《新世纪百科全书》光盘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2006年,比利时的Vartec 公司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联合推出了面向欧洲读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并于200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举行了发布仪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为欧洲人民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为增进欧洲人民与中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4、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及应用系统”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翻译出版机构,承担着为联合国翻译和我国政府机构翻译的重要任务。“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是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中译公司30多年来为国内外各类客户,特别是为联合国系统提供翻译和各类语言服务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翻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进而在其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翻译业务管理系统和公司内外网门户网站,改善公司为国内外各类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 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的整体架构,完成中英文翻译数据的录入工作;并以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为依托,建立起公司的翻译业务管理系统和与之相应的网上营销系统。在已投入使用的数据库中,其中联合国中英文文件已入库1万2千多篇,其他文件2万多篇。已做中英文对齐的语料达到25万对,中英文语汇40余万条,这在目前国内相关的商业数据库中也是领先的。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这一数据量还将不断扩大。 5、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库项目和“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 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可供书目信息系统,对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中版通(北京)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内建成相对完善的中国可供书目,向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图书馆、教育科研单位的资料室以及其他各种购书团体和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书目信息服务,目前已采集了近200万条书目。 同时,该公司将探讨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可供书目发展的新思路,将研究建设以中国可供书目为基础搭建起来的“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为全国的出版发行业服务。“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将改变目前书业界业务数据点对点之间进行交换模式的局限性,降低书业数据交换的成本,使出版社和销售商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便捷,尤其是会对广大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书业的数据交换提供便利,促进全国出版发行业的发展。 这些出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中国出版集团的出版数字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出版集团正在加强出版数字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研究,以继承和创新的思路,整合中国出版集团的数据库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书和数字期刊,实现数字出版业务的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经济规模化,打造中国出版集团的出版数字化平台,推动和促进中国出版集团出版数字化的快速发展。 系统开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从内容生产到加工制作,再到传播保存,以数字技术手段参与出版所有环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出版业态——数字出版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出版业态包括了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技术渗透到了出版的所有环节。中国的传统出版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数字技术也给中国的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从中国出版业看数字化出版的趋势 1、中国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应该说,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迅速发展的过程。 数字出版是以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2000年前后,出版业在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提供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传统出版业则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首先是信息技术公司进入到传统出版的出版领域,向出版业推销技术产品,甚至分享出版资源,进而才使得出版业逐步地也被卷入这场数字化革命的浪潮中来。因此可以说,传统出版业是被技术提供商领进数字出版领域的。但由于数字出版更多还是信息技术提供商一相情愿的事情,与传统出版的互动有限,产业链并不通畅,许多技术提供商因迟迟不能实现赢利而倒闭,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迟缓。 2005—2006年,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度。变化的标志之一就是我国政府开始关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数字出版发展战略,写进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政府强有力的介入,为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2005—2006年,是数字出版概念被出版业内广泛认可的年度。2005年,我国举办了“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06年,举办了“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其中传统出版单位的与会者占与会者总数的90%;2007年,又举办了“第二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参展商数量是第一届的3倍,其中传统出版单位的数量大幅增加,“出版商冷,技术商热”的局面大为改观。 2005—2006年,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提供商已不再孤军奋战,他们上连作者与出版单位,中连运营商,下端则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之中。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版类网站、数字期刊、电子书(e-BOok)、互联网游戏、在线音乐产业、手机出版产业数码印刷产业的发展规模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特别是我国的电子书(e-BOok)市场呈规模增长,由于出版单位的积极参与,截止到2007年,我国的电子书出版数量已达30多万种,这个数据已经超过美国电子书的品种数总合;图书馆也普遍使用了电子书,目前图书馆电子书的用户量已突破了1900家;移动阅读初具规模,2004年,我国电子图书阅读器的销量突破5万台;网络读书开始流行,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非常火爆,已培养了近千万的电子图书读者,为电子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规模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00年时仅为15.9亿元),其中,中国网络广告收入46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5亿元;电子书(e-BOok)收入1.5亿元;网络游戏5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2亿元;在手机出版方面,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达80亿元。 2、中国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特点: (1)信息技术企业是引领出版业数字化的主导力量,并形成了一些科技支撑体系。数字出版产业从内容生产、传播到终端阅读器、显示器等技术设备,始终都是通信、IT公司、数字技术提供商在引领和推动数字出版向前发展。 (2)数字媒体增长迅速,受众群不断扩大,阅读方式正在改变。我国已有30多万种电子书上市,这还未包括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工程;传统期刊中已有80%有了互联网版;此外,互联网游戏、在线音乐、手机读物发展速度惊人;同时,新兴媒体还在不断涌现,如多媒体互动杂志就是近年来开始崛起的数字媒体,再如博客、播客IPTV等,出现时间短但发展迅速。随着数字媒体种类的增多和影响的扩大,数字阅读习惯也在广大中青年逐渐成为时尚或主要的阅读方式。 (3)出版数字化带动了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数字出版不仅没有取代传统纸制出版,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纸质出版的发展。比如,促进了传统纸制出版物检索的规范、降低了传统纸制出版物的排版印刷成本、提高了传统纸制出版的办公自动化、扩大了传统期刊的影响等等。 (4)一大批数字化出版工程正在实施,有些已形成品牌。如已纳入国家计划和正在建立的示范工程:《中华大典》;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数字出版工程:数字化多媒体研发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中华字库建设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国家动漫振兴工程、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国家版权保护技术开发工程及数字化文化传播工程等。除此之外,清华同方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工程、北大方正的阿帕比电子图书工程等,也已形成了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5)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产品,特别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数字化出版物,因其无国界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了我国出版业对外交流的范围。国外一些大型的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都已开始采用中文数字期刊和电子书。 3、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出版业数字化发展新的飞跃: 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数字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传统书报刊出版单位将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出版转型,逐步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创意、分类、存储、挖掘、发布、版权管理及交易等的全流程数字化,在著作权保护的前提下,内容共享将会最大限度的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会日益模糊,并趋于融合,跨媒体出版将成为趋势。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纸技术、数码印刷技术、高清大容量光盘存储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指纹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追踪技术)、手机出版技术(3G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中国出版业全面实现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未来的几年,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将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传统出版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概况 中国出版集团是于2002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国家级大型出版机构。中国出版集团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母公司,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东方出版中心、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十二家子公司,以及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现代教育出版社、中国图书商报社、中新联公司、中版联公司、中版通公司、中版信公司等70多家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组成。集团拥有各类出版社29家,期刊44家,报纸3种,国内连锁书店和卖场220家,海外连锁书店和办事机构23家。现有员工9800人。 中国出版集团几乎囊括了中国最悠久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拥有中国最大的出版物市场份额,在中国的各个出版集团中获得国家级出版奖励最多,大众出版物销量最大,出版物进出口总量最大,版权交易总量和输出比例最高,拥有最庞大的作者资源和读者群体,拥有最丰厚的出版和文化积累。 中国出版集团以出版物生产和销售为主业,是集各种介质出版物的出版和销售、连锁经营、进出口贸易、版权贸易、印刷复制、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开发、金融融资于一体的,经营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每年出版图书7000多种,出版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000多种;每年从事书刊版权贸易2000多种;每年进出口各类出版物20多万种。 作为中国传统出版业的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具有丰富的、优良的出版资源,这是国内任何出版单位所不具备的条件和优势。但在中国出版业数字化的发展浪潮中,中国出版集团不可避免的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应该说,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和出版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在集团组建之初就成立了信息技术部,负责集团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出版方面的技术工作,并确立了中国出版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集团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努力实现全集团的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商务电子化,保证全集团在信息畅通、准确的基础上,生产有序、服务高效、管理有力、决策科学。 在2002—2007的6年中,集团共计投入了近2亿人民币的资金(19252万元),以加强集团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努力实现全集团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商务电子化。相继完成了“中国出版集团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在全集团建立了一套电子办公系统,极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换效率、建设完成了“集团财务资金管理系统”、启动了“中国出版集团出版业务管理平台”和“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库”项目的建设。指导各成员单位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并已全部实现宽带接入;各单位也建立了自己的公众网网站。目前,多数单位已开展了一些业务系统的建设,基本上有了自己的编、印、发信息系统,有了较完备的财务管理系统。其中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系统”、中华书局的“中华古籍语料库系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多语种翻译数据库系统”等单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对中国出版集团的重点数据库项目做些介绍: 1、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和“工具书在线” 商务印书馆辞书是我国最大的工具书出版单位,已有100年的历史。“辞书语料库”从2002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4期工程,正在建设5期工程。商务印书馆按照品牌、分类、主导的理念,制定了数字出版整体架构,开展了以工具书内容系统(RCM)为代表的一系列语料库整合工程。辞书语料库内容系统由语料库及编纂系统、数据库排版和工具书在线三个部分构成,形成了从语料采集、辞书编纂,到数据排版、存储,再到在线发布、搜索、数字营销的完整的数字出版流程。目前,语料库规模已超过2亿字;数据库排版系统初见成效;语料库的应用平台-“工具书在线”已经发布,影响颇大。 “工具书在线”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权威、专业、高质量的工具书为基础,是一个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工具书的检索。目前已发布《新华写字字典》《新华正音词典》《新华拼写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的网络版,互联网用户可通过读音和字形等多种查询方式,对汉语字词的字形、笔画、结构、读音、例词、拼写规则等进行跨库检索,每个汉字的检索结果,都配有真人发音,并利用flash动画给出汉字的规范笔顺。即将发布的2期工程将更为丰富,各类工具书网络版将达到100种以上。而即将启动的3期工程将提供字典和辞典、类书和政书、目录、索引、年鉴等各类工具书的在线版,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等各领域,数量达1000多种。届时,读者可通过这些数目庞大的在线工具书,查找所需的精准信息。 2、中华书局的“古籍语料库” 中华书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籍出版单位。“古籍语料库”目前已经完成了3期的建设。项目1期完成了系统平台的开发和硬件采购工作;项目2期完成了5千万字古籍语料的加工工作;3期完成了5千万字的古籍语料加工和入库工作,同时,对古籍语料的专家标注做了大量的尝试与研究。目前,中华古籍语料库已累计做好1亿余字的古籍语料,5千万字的语料可以进入到系统当中。语料库项目四期正在继续完成语料加工等基础工作。古籍语料库的成果目前已经应用在中华书局经典古籍的再版制作和“二十四史”的修订中。下一步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逐步完善专家标注体系,构建智能化的知识分析系统。 3、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的“百科术语数据库”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出版单位,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重点的文化工程,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百科术语数据库”已经有十几年的建设历程。其数据库检索和跨介质出版系统,为出版界提供了利用计算机技术改造编辑流程的示范;在中文辞书编辑自动化方面独具特色的作到了编辑出版一体化,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大型综合性术语数据库领域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科术语数据库的三期工程——跨介质出版系统,已经做到出版资源一次加工,多次利用。正在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即将出版)也是利用该系统进行编辑加工。该数据库现有百科全书条目及各类术语80万条。该数据库的建设在国内和国际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一科研项目获得了1998年度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利用该数据库制作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2 版、《新世纪百科全书》光盘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2006年,比利时的Vartec 公司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联合推出了面向欧洲读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并于200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举行了发布仪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为欧洲人民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为增进欧洲人民与中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4、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及应用系统”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翻译出版机构,承担着为联合国翻译和我国政府机构翻译的重要任务。“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是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中译公司30多年来为国内外各类客户,特别是为联合国系统提供翻译和各类语言服务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翻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进而在其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翻译业务管理系统和公司内外网门户网站,改善公司为国内外各类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 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的整体架构,完成中英文翻译数据的录入工作;并以多语种翻译资源数据库为依托,建立起公司的翻译业务管理系统和与之相应的网上营销系统。在已投入使用的数据库中,其中联合国中英文文件已入库1万2千多篇,其他文件2万多篇。已做中英文对齐的语料达到25万对,中英文语汇40余万条,这在目前国内相关的商业数据库中也是领先的。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这一数据量还将不断扩大。 5、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库项目和“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 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可供书目信息系统,对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中版通(北京)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内建成相对完善的中国可供书目,向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图书馆、教育科研单位的资料室以及其他各种购书团体和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书目信息服务,目前已采集了近200万条书目。 同时,该公司将探讨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可供书目发展的新思路,将研究建设以中国可供书目为基础搭建起来的“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为全国的出版发行业服务。“书业公共数据交换中心”将改变目前书业界业务数据点对点之间进行交换模式的局限性,降低书业数据交换的成本,使出版社和销售商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便捷,尤其是会对广大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书业的数据交换提供便利,促进全国出版发行业的发展。 这些出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中国出版集团的出版数字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出版集团正在加强出版数字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研究,以继承和创新的思路,整合中国出版集团的数据库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书和数字期刊,实现数字出版业务的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经济规模化,打造中国出版集团的出版数字化平台,推动和促进中国出版集团出版数字化的快速发展。 |